首 页 | 运河概况| 党建资讯 | 运河在线 | 领导言论 | 时代先锋 | 干部工作 | 基层党建 | 组工信息 | 电教园地 | 党的基本知识 | 经验交流

李源潮:90年来党的组织工作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年07月01 【字体:

李源潮

    在全党上下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央组织部和全国党建研究会召开这次党建研讨会,回顾总结90年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成就与经验,研究探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90年来党的组织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主要成就

  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组织工作紧紧围绕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朝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总体目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走过了光辉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组织工作与我们党相伴而生,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艰辛历程中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前进的坚实基础。1921年,党的一大决定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组织,提出了培植党员、发动群众的任务。党的二大将党的组织分为中央、区、县和支部4级。党的四大进一步提出“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三湾改编”中创造性地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1929年,古田会议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原则。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才德兼备的干部。党在延安创办了30多所干部学校,开创了加强党内学习教育的新路子。1945年,党的七大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对党的组织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规定,为组织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整顿党的组织,大规模选拔、训练和调配干部,加强城市党的组织建设,为迎接全国解放作了最重要的组织准备。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组织工作在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建章立制、探索完善,进入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1950年,中央发出了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1951年,中央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着重部署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发展新党员。刘少奇同志在会议报告中还具体阐述了党管干部原则。1953年,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干部工作,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1954年,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解决了农村党支部组织形式问题,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基本覆盖。1956年,为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中央要求积极地、有计划地、较多地接收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入党。50年代中期,为提高全党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建立了高中级干部到党校轮训制度。党的八大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体领导,规定了基层党组织的8项任务。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八大确定的组织工作原则和任务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组织工作遭受严重破坏。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组织工作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创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我们党全面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实施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整顿党的组织,恢复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组织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面对国际国内的风浪考验和挑战,江泽民同志提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国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探索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发展新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2000年制定实施以扩大民主为重点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2年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要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任用标准,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制定和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关键岗位干部实行重点管理;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重点,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新的十年改革规划,大力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大规模培训干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确立党管人才原则,提出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调整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回顾党的组织工作90年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是一部全面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全面服务党的伟大事业的奋斗史。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步,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建立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党员队伍,为党的事业组织了可靠的先锋力量。90年来,我们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提升党员质量,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员人数从建党时50多名、抗战胜利时的121万名、新中国成立时的448万名,到2010年底达到8026万名,广泛分布于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共产党员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彭雪枫、刘胡兰等革命先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和平建设时期,广大共产党员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用心血和汗水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全国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共产党员占到80%以上。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杨善洲、沈浩等不同时期的楷模,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和崇高风范的不朽丰碑。

  (二)锻造了一茬又一茬忠诚坚定、奋发有为的各级领导层,为党的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干部保证。90年来,我们党全面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有重点、分类别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保证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新老更替、薪火相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在斗争实践中发现、培养和锻炼干部,造就了一大批信念坚定、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和组织领导能力的职业革命者。仅1947-1948年,就先后训练和调配了6万多名干部奔赴东北等新解放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围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生产建设,大量提拔和训练干部,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懂技术、懂财贸的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各领域的优秀干部,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干部茁壮成长。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约689.4万人,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72.5万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83万人,35岁以下的177.8万人,干部队伍的规模、结构、整体素质能力总体上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构建了覆盖广泛、严密完善的基层组织体系,为党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层基础。9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和巩固,2010年底全国有党的基层组织389万个,覆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党组织设置不断调整创新,从过去主要按单位设置发展到现在按地域、按行业、按产业链设置,基本实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的坚实基础。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无论是在平时工作中还是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战胜自然灾害等关键时刻,党的基层组织都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四)凝聚了中国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优秀分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大革命时期,我们党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吸引许多怀抱革命理想的知识分子加入党的队伍,走上革命道路。抗战时期,一大批青年优秀分子从海内外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出现了各类人才汇聚延安的动人景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组织动员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等社会各界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吸引和帮助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参加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改善、素质显著提高,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人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国家层面已引进1143人,带动形成了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五)造就了一支党性坚强、作风正派、业务过硬、工作出色的优秀组工干部队伍,为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提供了坚强的力量支撑。9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建设,培养造就政治坚定、顾全大局,公道正派、甘为人梯,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清正廉洁、业绩一流的组工干部队伍。从党的创建初期起,毛泽东、李维汉、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秦邦宪、陈云、彭真、邓小平、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过中央组织部部长,是党的组织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组部的老领导张鼎丞、安子文同志和帅孟奇、曾志大姐等,都是组工干部的典范。近些年涌现的祁爱群、王彦生、王理效、尹中强、杜洪英等先进典型,是新时期组工干部的优秀代表。一代又一代组工干部忠于职守、甘于奉献,锐意进取、不懈奋斗,保证了组织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树立了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组工干部形象。

    90年党的组织工作的历史经验

  90年来党的组织工作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总结、不断丰富发展。

  (一)必须以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组织工作的正确方向。理论是行动的指南。9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提出组织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坚持思想建党原则,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教育干部,解决了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怎样建设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委决策办法,使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坚强、富有活力。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丰富和发展党的干部路线,确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够代代相传。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的最新要求努力体现到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力求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部。实践证明,只有以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需要制定组织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二)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组织工作,在服务大局中体现组织工作价值。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90年来,组织工作始终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体现了很强的党性和大局责任。比如,抗战时期,围绕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面抗战的政治任务,大量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在组织上去扩大与巩固党”。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组织抽调16万名干部到工业战线,为新建、改建和扩建厂矿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干部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整顿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积极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近些年,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重大任务中,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主动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证。4500多万党员主动缴纳97亿元特殊党费,支持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国际舆论的广泛好评。实践证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只有把组织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组织工作才能明确科学定位,更好履职尽责,体现社会价值。

  (三)必须把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组织工作要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这是衡量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90年来,组织战线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人民意愿作为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的重要依据。比如,在干部工作中始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满意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积极回应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建立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的评判和监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都把为民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作为重要目标。全国万名组织部长带头下基层,直接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实践证明,组织工作只有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与信任。

  (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组织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思想原则。90年来,组织工作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比如,党的基层组织从最早支部建在连上,后来建在车间、建在学校、建在生产大队,现在发展到建在楼宇、建在产业链和行业协会、建在市场和网络上,设置形式不断创新,覆盖面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了从实际上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到退休制、任期制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干部管理模式到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的转变,从单一封闭的干部选任方式到建立在发扬民主基础上的多样化选任方式的转变,从主要靠领导“伯乐相马”到主要靠制度选人的转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人才重要性和人才工作规律的认识,从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到把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再到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形成干部工作、组织工作、人才工作“三个轮子”一起转的组织工作新格局。实践证明,组织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五)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组织工作各个方面,努力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我们党从成立起就重视组织制度建设,历次党章修改都把完善组织制度作为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以党章为统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组织制度日趋完善,地方党委工作条例(试行),干部任用条例,农村、高校、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相继出台,现行有效的组织工作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共有340多件,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我们党已经走出一条靠制度保障而不是靠政治运动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路子。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是组织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只有把制度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结合起来,用制度巩固成功经验,用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用制度推动工作落实,才能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六)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努力形成争当先进、争创优秀的组工文化。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关键。90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在加强自身建设实践中不断创造、积淀和升华,形成了以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为核心的优秀组工文化。广大组工干部坚持对党忠诚、为民奉献的政治追求,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恪守实事求是、公道正派的职业品格,着力建设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人才之家;始终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保持严格自律、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坚持党性坚强、模范过硬的要求,做到中央有号召、组织部门先带头,组织工作有部署、组工干部作表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争当先进、争创优秀,努力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组织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到“三服务”,实现“两满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

  90年的成就来之不易,9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组织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密联系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形势下做好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

  (一)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奋斗目标,更加自觉地服务科学发展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今后10年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又好又快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组织工作要更好地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找准服务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和结合点。要统筹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着力破解影响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增强组织工作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员力和凝聚力。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今明两年集中精力抓好换届工作,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领导集体。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树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二)着眼于党长久执政,努力培养造就忠诚党和人民、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党要实现长久执政、永续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加强战略谋划,立足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培养、重点选配、重点管理,培养造就一大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确保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进一步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努力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全面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和党性锻炼,拓宽干部实践锻炼途径,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应对复杂局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素质。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锻炼成长,造就大批能够经受考验、担当重任、熟悉基层、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优秀年轻干部,为党长久执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三)着眼于最广泛地聚集优秀人才,不断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机制。能不能把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团结和聚集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是党能不能成为中国人民领导核心的关键。革命年代是这样,执政年代也是这样。全面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组织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引进和用好创新创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人才政策创新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改革阻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管理、评价、激励制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深入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在抓好引进工作的同时,在发挥他们作用上下功夫。大力宣传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典型,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着眼于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曾经说过,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党和国家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根据这个构想,到2020年我们应该形成一套比较定型的干部人事制度和组织制度。面向这个目标,当前要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确保11个重点改革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积极推行竞争性选拔、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等比较成熟的改革举措,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等改革办法,积极开展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地方党政部门、中央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各领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严查违规违纪行为,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积极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增强组织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五)着眼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随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任务更为紧迫而繁重。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建设。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注意把新社会阶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为党的肌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强化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核心领导责任。围绕“十二五”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适应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要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增强组工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服务大局的主动性、改革创新的自觉性、一抓到底的务实性。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组工干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创先争优、狠抓落实的能力。要带头推进改革,加大干部竞争性选拔和交流力度,扩大组织工作信息公开,提高组织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增强组织部门的生机活力。要坚持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弘扬组织工作优良传统,建设先进组工文化,塑造组工干部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90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但光荣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奋力开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系李源潮同志6月20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1年7月1日)

2017 中共沧州市运河区委组织部 冀ICP备14007551号-1 版权所有 管理入口
办公室:yh3053520@163.com 组织科:yh3053688@163.com 干部综合科:yh3053519@163.com
研究室:yh3171150@163.com 电教中心:yhqdjzx@163.com